<ruby id="zn9v9"></ruby>

    <noframes id="zn9v9">

      <noframes id="zn9v9">

        <form id="zn9v9"><nobr id="zn9v9"><progress id="zn9v9"></progress></nobr></form>

        環?;A知識20問(上)

        2020-04-20  來自: 衡美水處理公眾平臺 瀏覽次數:580


        如何發展環保事業?

        衡美水處理為您介紹一項環境保護知識——環保基礎知識20問。

        環保知識

        一、“環境”的法定定義是什么?“環境保護”的概念是怎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包括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兩個方面,目的是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二、什么是環境承載力?何謂環境容量?

        環境承載力又稱為環境承受力或者環境忍耐力,是指在固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也就是說,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一區域的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每個承載系統在于任何的外來干擾都有忍耐極限,當外來干擾超過此極***,生態系統就會被損傷、破壞乃至瓦解。無論是自然生態系統例如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還是城市區域、流域等都存在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因此,人類的活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環境容量是指在某一個環境區域內,對于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容納量。大氣、水、土地、動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高限值,一旦污染物的排放超過當地環境的容納量,這一環境的生態平衡和正常功能就會遭到破壞。一個特定的環境(例如一個自然區域、一個城市、一個水體)對污染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其容量的大小與環境空間的大小、環境背景值及環境各種要素的特性、社會功能、污染物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環境的自凈能力等因素有關。環境空間越大,環境對于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就越大,環境容量也就越大。

        對于任何環境來說,它的環境容量越大,可以接納的污染物就越多,反之則越少。因此,污染物的排放***與當地的環境容量相適應,如果污染物的排放超出環境容量,就要采取環境污染防治措施,例如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增加環境保護設施等。

        三、“世界環境日”是怎么來的?

        鑒于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越來越為***社會重視和關注。19726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官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5同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65日的這一天開展各項活動來宣傳與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65舉行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發布***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并表彰“***500佳”,制定并發布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

        中國198565 日開始舉辦紀念世界環境日的活動,自此之后,每年的65日全國各地都要舉辦紀念活動。20144月新修訂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二條規定,每年65日為環境日。

        四、世界氣候大會為什么越來越受到各國矚目?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嚴厲挑戰之一。研究表明,地球的“體溫”比過去2000年來的任何時候都要高。當前,氣候問題越來越嚴峻地擺在全人類面前:一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愈趨嚴重,***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公元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使***沿海地區遭受淹沒或海水入侵;二是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氣溫和降雨形態的迅速變化,也可能使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造成大范圍的森林植被破壞和農業災害;三是加劇洪澇、干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四是影響人類健康,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

        引起***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而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由于人口的劇增和工業化發展,人類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劇增加,燃燒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同時森林毀壞使得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大幅減少,這樣增減,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增加。

        研究表明,到2030年***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仍然要達到570億噸,這與升溫控制2℃相應的控制排放量之間,尚存130億噸的差距。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使得***社會聯結成廣泛的命運共同體,“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迄今已經召開了20多次,但是仍然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實質性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在關于氣候變化認知、責任劃分、義務分攤等原則性問題上,發達***與發展中***之間存在著重大差異和分歧,中國代表發展中***提出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性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而美國代表發達***對此持消極甚至反對的立場,并針鋒相對地提出“主要排放國都要參與減排”。***氣候治理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打破多方機制的“囚徒困境”。

        中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國,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帶動的是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大幅下降。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計下降了15.8%。

        五、如何認識荒漠化及其危害?

        荒漠化是指由于氣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貧瘠的區域,意即“荒涼之地”。它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退化。

        土地荒漠化已經成為***性的環境災害,它已影響到世界各大洲的100多個***和地區,***約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這些地區。目前,***荒漠化的面積已經達3600萬平方公里,占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已被公認為當今世界的頭號環境問題。我國已經成為受荒漠化危害嚴重的***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 3%,并且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達540億元。

        荒漠化防治對策主要有:合理利用水資源,包括在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堿化,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避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在干旱內陸地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等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包括干旱地區營建由防沙林帶以及農田防護林網組成的多層防護體系,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不再毀林開荒,對已經造成荒漠化的地方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控制人口增長,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六、什么是生物多樣性?

        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多樣性,確切地說,生物多樣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和物種間差異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基因多樣性可分為種間基因的多樣性和種內基因的多樣性,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災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地球上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在生物圈中又可以分出很多小的生態系統,如一片森林、一塊草地、一塊農田、一個池塘、一條河流等,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巨大——

        直接價值:如動植物為人類提供的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許多藥物等。   

        間接價值: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凈化環境、改良土壤、涵養水源及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潛在價值:人類所認識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生物的使用價值目前還不清楚,它們具有巨大的潛在使用價值。

        七、生態文明內涵何在?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一種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形態,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仝過程。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集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在價值觀念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倡導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意義,從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倡導主動遵循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對自然無節制的攫取,對資源無序的開發利用。倡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給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的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在指導方針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實現路徑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目標追求上,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在時間跨度上,需要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

        ***十八屆五中全會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列入建成小康社會十大奮斗目標,強調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八、“十三五”規劃繪制的綠色發展路線圖是怎樣的?

         “十二五”規劃建議將綠色發展列為下階段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明確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強調“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從總量控制為主轉向以環境質量提升為主,環境質量是根本目標,污染減排是重要手段。具體路線圖如下:

        一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設立統規范的***生態文明試驗區。

        一一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政策,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目錄,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

        一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現代能源體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發展核電,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積極開發煤層氣、頁巖氣,改革能源體制,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

        一一節約和***利用資源。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

        一一加入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一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九、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主要法律法規有哪些?

        目前,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與資源,所頒布實施的主要法律法規有:

        一一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

        ——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動物保護法》、《煤炭管理法》等。

        一一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規: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

        ——新制定的《刑法》關于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規定:在修訂后的《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罪》中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該名目共有9條,最高刑罰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例如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違反***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等。

        十、我國新頒布的《環保法》“新”在何處?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保法》)已于20151l同起正式施行。新《環保法》共有七章七十條,增強了政府、企業各方面的責任和處罰力度,被譽為“嚴厲環保法”。

        一一以法律形式確立保護環境基本國策。1983123l日***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此次新《環保法》修訂***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保護環境是***的基本國策,改變了發展優先、兼顧環保的思維定勢,給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從法理上畫上了句號,為生態文明建設確定了法律基礎。

        一一立法理念有創新。新《環保法》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保護紅線寫入法律,規定***在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新法同時也加大了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法條中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實生態保護的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

        一一監管模式開始轉型。原《環保法》里是以點源控制作為環境監管的基礎,而新《環保法》出臺了些流域、區域以及面源污染的監管措施、方法;此外,作為基礎性法律,新《環保法》引入了許可管理,對許可管理做出了綜合性的規定。

        ——監管手段出硬招。新《環保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劃數額按日連續處罰,該規定簡稱“按日計罰”?!鞍慈沼嬃P”這記重拳是針對企業拒不改正超標排污等比較常見的違法現象向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違法成本。此外,查封、扣押等強制手段的配套,較好地化解了監管部門沒有執法硬招的尷尬。

        一一法律責任超嚴厲。如新《環保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不依法開展環評、違規排污、生產使用***明令禁止的農藥拒不改正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新《環保法》還要求對那些重犯、屢犯和有主觀故意的違法者,給予加倍甚至懲罰性處罰,并要追究企業法人和排污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更廣泛。新《環保法》專門設立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一章,明確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明確排污單位應當主動公開環境信息,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趨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明確規定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擴大訴訟主體范圍;明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范圍與途徑。

        衡美水處理專注水處理設備生產十五年,為您量身定制水處理解決方案!

        關鍵詞: 環保知識   20問   衡美   水處理  

        衡水市衡美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專營 原水處理設備 過濾器 全自動加藥裝置 等業務,有意向的客戶請咨詢我們,聯系電話:0318-2987119

        CopyRight ? 版權所有: 衡水市衡美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衡水航宇 網站地圖 XML

        本站關鍵字: 反滲透設備


        掃一掃訪問移動端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ruby id="zn9v9"></ruby>

          <noframes id="zn9v9">

            <noframes id="zn9v9">

              <form id="zn9v9"><nobr id="zn9v9"><progress id="zn9v9"></progress></nobr></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