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污水膜處理技術分析(二)
2021-12-17 來自: 中國水網 瀏覽次數:251
三、結果與討論
對該反應裝置進行了為期12 個月的運行監測,通過COD、BOD、NH3-N、TN、TP 和SS6 項指標的監測數據,對其運行規律和可能影響其運行效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1、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
系統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如圖2a、2b 所示。運行期間COD 平均去除率為百分之七十五,出水COD平均質量濃度為51.0 mg/L,BOD 平均去除率為百分之八十五,出水BOD 平均質量濃度為15.8 mg/L。二級交替回流連續曝氣生物膜技術較間歇曝氣連續回流工藝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更加穩定,去除能力有所增強(間歇曝氣連續回流工藝COD、BOD 去除率均有上升)。分析原因,主要是厭氧控制在水解酸化階段,為接觸氧化提供了大量可直接利用碳源和氮源,加快了生化反應進程,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污水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有機物均可被生物分解利用。其次,厭氧水解段填充了大量組合填料,并與泥水循環系統協同作用,不僅填料上附著大量的腐解微生物,污水中也夾雜著大量的回流污泥,使固定化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同時存在系統中,有效發揮了系統對有機物的截流與降解能力,同時,也為好氧脫碳提供了有利條件。
整個運行期間,BOD 的平均去除率高于COD,同時BOD 的去除率波動范圍較小,也顯示出了兩級交替回流連續曝氣生物膜工藝提高了生物膜抗沖擊能力,氣溫的驟然變化對本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冬季低溫降低了生物膜上微生物活性。對低碳氮比農村生活污水中有機物的去除效果表明,改進后工藝對進水負荷和冬季低溫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但仍要加強惡劣氣候條件下的運行可靠性。
2、對NH3-N、TN 的去除效果
活性污泥反應系統中氮循環的傳統理論認為,生活污水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機氮,將首先被氨化菌分解成氨態氮,此過程需要有機物作為碳源和能量來源;之后在一系列自養的硝化細菌作用下,氨態氮進一步氧化分解為亞硝酸氮和硝酸氮。而氮的去除則依賴接下來的反硝化過程,反硝化細菌以硝酸氮和亞硝酸氮為電子受體,在無氧的條件下利用有機物作為能量來源將硝酸氮和亞硝酸氮還原為氣態氮(N2)排出系統實現氮的脫除。
進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碳,系統調試后,厭氧水解池前段形成一個缺氧區,反硝化細菌利用進水中豐富碳源為能源將循環水中的硝酸氮和亞硝酸氮還原為氣態氮(N2),實現系統氮的去除。進水中的有機氮經過厭氧氨化后,大部分以氨態氮的形式進入接觸氧化池,有機物在反硝化的過程中被大量消耗,為硝化細菌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使污水中的氨態氮順利的轉化為硝酸鹽,系統中的生物膜和污泥回流工藝強化此目的,生物固體停留時間與水力停留時間分離,使世代時間較長的硝化菌和亞硝化菌得以繁衍增殖,硝酸氮的生成得以實現。從而實現脫氮的3 個主要因素——碳源、無氧條件和硝酸鹽的積累在系統中的實現。
根據監測的數據,NH3-N 平均去除率為百分之六十九,出水NH3-N 平均質量濃度為10.8 mg/L。從數據中也證明了好氧區硝化細菌占據優勢,實現了氨氧化,也證明了大量的碳源用于反硝化過程。氮的去除是通過反硝化實現的,對于低碳氮比農村生活污水,碳源不足一直是系統脫氮的主要制約因素,本系統利用厭氧水解過程將有機氮氨化,節約了大量的碳源,同時為生物反硝化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碳源和能源,硝酸氮和亞硝酸氮的還原需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所以系統利用出水的循環使厭氧水解池前段形成缺氧區,在水深為0.5 m以下,水中的溶解氧接近0,足以證明反硝化作用的存在。整個監測期間出水NH3-N 和TN 濃度均達到了GB-18918-2002 中的一 級標準,也說明厭氧水解池為有機氮的氨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生物接觸氧化池為硝化細菌提供了生長空間,出水循環工藝為反硝化脫氮提供了電子受體,也加快了生物膜的更新,實現了系統的脫氮。
3、對 TP 的去除效果
系統對TP 的去除偏低。整個運行過程中系統對TP 平均去除率為百分之五十九,進水TP的平均質量濃度為6.1 mg/L,出水TP 平均質量濃度為2.3 mg/L,只達到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二級。分析原因,整個系統的設計以厭氧水解-缺氧/好氧脫氮為核心,將污泥的外排設置在厭氧水解的末端,污泥經過厭氧水解消化后才能排出系統,設計的目的是增加厭氧水解段的污泥濃度,提高聚磷菌生物量,并使外排污泥減量化。但是,當泥水混合物進入厭氧水解階段后必然會釋放一部分磷進入水中,這可能是系統去除磷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排泥周期不合理,使大量污泥在厭氧水解池中停留時間過長,可能是磷去除不理想的又一因素。生物好氧吸磷需要大量的碳源作為能源,碳源的不足是磷去除不高的另一個原因。
4、對SS 的去除效果
由于采用了生物膜法,裝置中的生物填料對懸浮物起到很好的吸附、過濾的作用,形成生物膜。同時,污泥回流技術使污水中的懸浮物迅速被污泥吸附、沉降排出系統,循環水技術使系統始終保持流動狀態,污泥懸浮于水中增加了與懸浮物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了懸浮物沉降的機率。從數據分析看系統對SS 的去除率穩定,出水平均值在15.7 mg/L 以下。從而解決了常規工藝對分散型低碳氮比農村生活污水中懸浮物去除不理想這一難題。
四、結論
1、以實際農村生活污水水質和排放規律,考察了改進后的兩級回流連續曝氣生物膜工藝的處理效果,經分析出水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和固體懸浮物的平均質量濃度分別在51.0、15.8、10.8、16.5、2.3 和15.7 mg/L 以下,除總磷(達到GB-18918-2002 中的二級)外,其他5 項指標均符合GB-18918-2002 中的一 級B 要求。
2、試驗將間歇曝氣連續回流工藝調整為兩級回流連續曝氣模式,通過各項指標的監測表明系統對低碳氮污水的脫氮能力有較大提高,調整后工藝有利于硝酸氮的生成和反硝化作用的進行,實現了NH3-N、總氮平均去除率提高。其中,氨氮去除率較間歇曝氣連續回流工藝提高了百分之十八,全氮去除率提高了百分之八。
3、工藝的調整并沒有提高系統的除磷性能,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3 點:
當泥水混合物進入厭氧水解階段后必然會釋放一部分磷進入水中,這可能是系統去除磷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排泥周期不合理,使大量污泥在厭氧水解池中停留時間過長,可能是磷去除不理想的又一因素;
生物好氧吸磷需要大量的碳源作為能源,碳源的不足是磷去除不高的另一個原因。
鑒于以上原因,在以后的設計上應研究污泥回流比、回流區間、排泥周期和生物接觸氧化段碳源補償技術等以提高磷的去除效率,另外也可以考慮新增后續處理工藝,如人工濕地或土壤滲濾等手段。